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与信息 > 统计分析 > 统计局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 2017-02-17 09:36     信息来源: 台州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16年全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01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补短板工作,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总体看,全市经济稳步向好,生产总值增速重回“7”时代。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42.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7%,增速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实现年初制定的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6%,上半年增长7.2%,前三季度增长7.1%,全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增加值254.93亿元,增长4.3%,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有进,实现增加值1645.14亿元,增长7.6%,增速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放缓,实现增加值1942.74亿元,增长8.1%,增速回落2个百分点。

1.农林牧渔业稳中向好。2016年,我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强农”的目标,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农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7.4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居全省第二位。种植业生产效益明显,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7.2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63.08万吨,比上年增长5.3%。效益农业持续发展,蔬菜、中药材、果用瓜面积分别增长4.0%、5.7%和13.0%,产量分别增长4.2%、5.1%和16.3%;花卉苗木播种面积增长10.8%。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3.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畜牧业在转型整治中不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12.16万吨,增长10.2%;全年实现牧业增加值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3.8%。渔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67.45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1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5.0%。

2.工业生产稳中有进。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94.6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主要行业贡献突出,主导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拉动作用显著。在豪情陆虎两家企业搬迁投产的带动作用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在浙江浙能台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去年低基数,以及浙江仙居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新建投产的共同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台州电厂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核定发电量减少带来的影响,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个百分点;受水泵阀门、轴承齿轮行业需求复苏的影响,通用设备制造业逐渐回暖,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上述三个行业实现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4%的增长贡献率。与此同时,橡胶塑料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仍处于低速增长,全年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0.8%,上述两个行业以19.9%的总量占比仅实现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增长贡献率,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

3.消费增长高位运行。2016年,我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汽车石油仍是增长主力,主要商品类别中,新旧消费热点共同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在公车改革政策全面到位的刺激下,汽车消费增长较快,2016年,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增速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汽车销售形势好转及石油价格略有上涨的双重利好下,石油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0%,增速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上述两类商品合计实现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3%的增长贡献率。互联网企业零售额飞速增长,2016年,全市29家在报互联网企业零售额合计比上年增长401%,直接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高位企稳。2016年,我市积极优化投资环境,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为突破,通过项目集中开工和重点工程督查通报等手段,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定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在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的带动下,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6.8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以33.3%的总量占比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54.4%的增长贡献率。但值得关注的是,工业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8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7.3%,居全省第五位。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低位运行,201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3%,降幅比上年收窄8.3个百分点,下拉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市场回升,在部分新楼盘持续推出及上年同期基数偏小的基础上,我市商品房销售市场有所回暖,2016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49.8%,增速较上年提高21.5个百分点。

5.外贸出口扭负为正。我市外贸出口在经历了12个月的负增长后,于7月份转正。2016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1310.81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169.38亿元,比上年增长0.1%,增速居全省第八位;进口总额141.44亿元,比上年下降2.6%。

(二)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

1.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民生支出大幅增加。201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83.83亿元,比上年增长8.0%,增速居全省第五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主体税种增长不一,非税收入增长明显。2016年全市实现税收收入292.19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5.1%;其中,营业税及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7.0%、6.9%和2.7%。非税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拉动作用显著,全年非税收入入库额比上年增长26.6%,以14.9%的总量占比实现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7%的贡献率。2016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支出51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八项民生支出合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公共安全、城乡社区、住房保障等项目增速均在30%以上。

2.企业利润平稳增长,盈利水平有所提升。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58.09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4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农村快于城镇。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15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162和2316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9.1%,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上年的2.038 缩小至2.036。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是居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三)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一是信息、环保、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9.5%和11.2%(按可比价格计算);实现旅游总收入 9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1.2%,增幅均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9%和45.1%,比重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据市经信委资料,全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22家,累计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3230家。三是投资结构优化。工业技术改造、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2016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5%,占工业投资的83.2%;服务业投资增长18.2%,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4.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其中生态环保投资增长7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54.1%。浙商回归态势良好,2016年,浙商回归新引进项目213个,浙商资本回归省外到位资金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2.特色小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成为我市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全市8个特色小镇加快建设。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62亿元,特色产业比重达到60.4%。产业集聚区提升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规划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增长19.2%。

3.新业态迅猛发展。2016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7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增速居全省第五位,其中居民网络消费额40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全市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4.93亿件,比上年增长67.1%;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4.2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同时,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经济也呈现从“消费型互联网”向“生产型互联网”的转变,依托“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已成普遍共识。

4.创业创新取得实效。随着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大众创业持续升温。2016年全市新设企业2.28万户,比上年增长42.4%,新设个体工商户6.5万户,比上年增长46.3%。截至2016年末,全市在册市场主体48.14万户,比上年增长8.7%;其中,企业13.4万户,增长14.7%。“个转企”、“小升规”企业持续增加,全市新增“个转企”1700家。据初步统计,2016年新进入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平台的单位共602家,其中规模(限额、资质等)以下转以上的单位共438家。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534件,比上年增长10.7%。新产品加速成长,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7.3%,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10.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33.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直接融资成绩显著,2016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1家,全年累计融资332.96亿元。

(四)要素供给有所改善。

1.小微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管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我市以创建国家级小微金融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提高小微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形势稳定发展。201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068.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1%,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本外币贷款余额5826.03亿元,增长5.6%,增速居全省第五位。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金融风险管控水平居全省前列,2016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77.05亿元,比上年减少10.19亿元;不良贷款率1.32%,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

2.用电量迅速增长。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282.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增幅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83.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3%,增速居全省第四位。

3.货运量增速回升,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增长。2016年,全社会货运量2.29亿吨,比上年增长10.9%;货运周转量1662.51亿吨公里,增长7.9%。沿海港口吞吐量6771万吨,增长8.6%。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的来看,2016年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市经济在新旧发展动力转换期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企业发展。据2016年四季度工业企业专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5.8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产品需求不足是本季度企业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国际市场复苏进程缓慢,外需市场不及预期。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比上年增长3.9%,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逐步释放,效果有待观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效应逐步显现,全国PPI已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下降态势,于2016年10月份由负转正,但主要是钢铁、煤炭等原材料行业的拉动,积极效应传导到下游行业尚需时日。从我市看,2016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跌2.1%,跌幅较上年收窄0.6个百分点,而购进价格比上年下跌2.4%,跌幅较上年收窄2.5个百分点,价格上的“低进高出”差距不断缩小,价格因素给企业带来的获益空间被压缩。

二是资源要素短缺制约企业发展。从用工看,用工成本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职工薪酬比上年增长8.7%,用工成本上升仍是企业成本逐年高企的主要推力之一。据2016年四季度工业企业专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3.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是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且“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和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是“招工难”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国家注重民生改善,最低工资和基本福利待遇水平逐年提高,企业承担“五险一金”等社保刚性支出也不断增多。从资金看,今年我市以创建国家级小微金融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改善金融发展大环境,没有出现大的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但在全国、全省不良贷款率逐步上升的大环境下,银行基于风险管控,将优质信贷资源向行业龙头、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从土地看,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新经济、新项目发展缺地;另一方面是部分低效企业长期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闲置不开发,资源要素未能充分利用。土地的供需矛盾以及政策的差异,可能会成为下阶段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经济发展后劲略显不足。2016年,我市经济运行中企稳的基础不断夯实,但进的幅度有限,推动经济向好的动力仍显不足,行业企业分化现象有加剧的趋势。一方面,新开工单位储备不足。2016年全市“四上”新纳入单位602 家,比上年减少13.6%,家数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七位和第十位;其中新开工单位152家,比上年增长47.6%,家数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七位和第八位。另一方面是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我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六成。2016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14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增速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9.2个百分点。企业家投资意愿不强,民间投资持续下滑,影响投资后劲。

2017年是“十三五”各项政策的落实之年,也是供给侧改革红利逐步显现的关键之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世界经济仍处于“慢”步增长路,国内新动力加快形成,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国内经济仍处筑底阶段。市委、市政府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转型升级,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加快新旧动力转换,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好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预计2017年我市经济将实现稳走向好的发展态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