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焦点 > 统计文化

郭思源:数海芳华 砥砺前行——记基层统计人郑慧玲

发布时间: 2021-06-02 09:54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浏览次数: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要问统计人的青春芳华是怎样的,基层统计人郑慧玲会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当青春与事业相逢时,要迎着晨光实干,既然选择了走上统计之路,纵使道路坎坷崎岖,也要肩扛使命,心怀敬畏,明月清风皆为伴,大道朝东向天歌!

一、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阿玲,上学去呀”看着同学甩着书包从门前嬉笑着跑开,14岁的郑慧玲躲在门后偷偷哭了。

那是1971年,初中毕业的郑慧玲因受当时招生数极少的限制辍了学,学习一向优异的她不甘却又无奈。作为家中的老大,底下还有四个弟妹等着吃饭,哪有功夫自怨自艾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小年纪的郑慧玲便做起了绣花女补贴家用,白天绣花干农活,晚上照顾弟妹料理家务,等安顿好弟妹入睡,她便开始坐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没有老师,就自己琢磨着学,没有书,就捡初中的课本反复学,在那样清贫的岁月里,她不曾落下过一天的功课。

恰逢区委组建宣讲团,初中学历的郑慧玲被选中,成了团里年纪最小的一名宣讲员,随团赴各个乡、大队、学校宣讲政策,因口齿伶俐、记忆力好,成了宣传队里有名的“百灵姑娘”。

宣传队工作结束了,郑慧玲回到了临海县河头公社念罗村的老家。原以为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下去,直到有一天,公社书记找到了郑慧玲,“慧玲,公社里要新成立个蘑菇菌种场,缺个会计与物资管理,但场里现在缺人手,苦活累活大家都要一起干,你这个百灵姑娘,要变成牛粪姑娘了,你愿意去吗。”

“我愿意去!”

那一句我愿意,让郑慧玲开启了她这一生与数字的不解之缘。

那时的她像是一艘寂寞的小船,悄然行驶在梦想的海洋,而会计启蒙老师的出现,让她找到了迷茫彷徨里的一丝光亮。老师姓吴,原本是在北京的大银行里当主办会计,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回家乡走“五七道路”,深深扎根在了大石农村老家。当时场里包括郑慧玲在内共4名员工,场子刚刚起步,养殖技术不成熟,没有粉碎机,发酵蘑菇菌种用的牛粪晒干了用手一块块掰碎。每当男同志去奶牛场拉牛粪,郑慧玲就跟在后面推,阵风吹来,恶臭扑鼻,因此也常常被地里干活的农民取笑“好花插在水牛粪上”。

就这样,郑慧玲白天与男同志一道干重活,晚上跟着吴老师学习会计、统计业务,日子虽然苦,但她觉得既新鲜又好玩,凭借着过人的悟性与对数字天生的敏感,郑慧玲不到一个月便学会了独立做明细账和总账。

一转眼到了1973年秋,国家首次恢复了高考制度,接到消息的郑慧玲雀跃不已,怀着对读书的渴望,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基础扎实的郑慧玲经过大队、公社再到区的层层筛选,并且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一次次的红榜公布,她的名字总在其中,正当她满怀着憧憬收拾行囊准备去上学时,却在最后一轮政审中,因劳动时间差十四天未满两周年而被刷下。因为历史原因,那场高考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希望就像一点点的星光,在黎明时被现实的阳光埋葬。

二、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还是在1974年的秋天悄然而来。那年,郑慧玲通过层层推选评议考试,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浙江省台州商校,从小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她,能被计划统计专业录取,不知有多开心。作为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郑慧玲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付出了比常人更艰辛的努力。校园的清晨伴随着“噼啪”的算盘声响慢慢拨开晨雾,珠子上下波动利落的震动伴着郎朗书声,间隙夹杂着几声清脆婉转的鸟鸣,那样动听的声音在柔软的时光里沉淀,时隔半个世纪仍让郑慧玲念念不忘。

作为优秀毕业生,郑慧玲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可她还是想到基层去,到最需要她的地方去锻炼,因为那时的临海广大农村地区,太需要她这样的专业人才去建设。怀着对统计工作的热爱,她选择了临海市汛桥供销社工作,除了做统计工作之外,还兼任物价文书和事务长。

初到汛桥,老社员们在她身后窃窃私语,“听说上面分配下来个中专生,学的是什么统计,瞧这黄毛丫头,到底有什么能耐?”郑慧玲也不理他人的议论,一头扎进了账里细细翻看比对,发现社里经营管理混乱,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于是她运用专业统计知识,对供销社里的主要商品都进行摸底排队,对哪些商品是供大于求、哪些是供过于求、哪些是供需平衡的都写了统计分析报告,报送给社领导作为经营决策参考。同时,还对食堂每月进行一次的盘点,制定出一整套食堂管理规章制度。这立竿见影的工作成效让领导乐得竖起了大拇指:“想不到统计工作对社里经营管理作用有这么大!”

1978年12月,郑慧玲被组织上选调到县农资公司任计划统计工作。公司里的老统计告诉郑慧玲,“这里的统计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由你这个专业人才来解决!”工作一个月后,她发现了农资系统化肥农药在途商品存在严重漏报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多次下基层了解情况,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了《农资商品调拨核对单》下发到各个基层供销社,这样便能将县公司调拨到各个区社的“货到单未到,单到货未到”的在途商品都统计上来,使得全县农资库存商品更加准确、全面,便于农业局统一调配全县紧缺的化肥农药商品。这一创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台州市供销社还将此方法在全台州地区推广应用。

三、数海弄潮 扬帆逆行

1980年,临海县统计局成立了,两年之后,郑慧玲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转折点,1982年初,她被选调到当时急缺专业人才的临海县统计局负责商业统计工作。当时的统计局仅有三个科室,共五名在编人员,两名企业临时借调人员,一人身兼多个专业,业务量繁重。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诉她:“目前漏报的单位较多,统计数字偏小不够真实,慧玲,你是专业学统计的人才,要想办法把数字抓上来啊!”统计局的业务统管全县,不像基层公司的业务那样单纯,如何抓数据、抓质量,成了压在郑慧玲身上的一把重担。

一切工作都靠自己摸索,幸好郑慧玲有过多年的基层统计工作经验,她立即去了县工商局、税务局核对上报的企业名单,把全县所有的商业企业都一一摸底排查,将漏报的企业都逐个抓上来,将凡是有农产品收购加工的工业企业都纳入统计,并对上报社会商品购买力调查表涉及的各个部门一一走访调查,反复验证数据准确性、全面性。当时她已经怀孕,为了抓好刚起步的商业统计工作,挺着大肚子的她愣是没请过一天假,直到预产期那天见了红,才被单位里的阿姨告知这是要生了呀,赶紧放下工作去医院待产吧!

1982年年报是她进统计局里的第一个年报,那年的年报期间,由于雪太大导致缺席人员较多,她记录好缺席的单位名单,一个个把报表送上门,并当面进行指标解释。为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她将基层上报的每一张报表进行折叠,对每一栏的数据进行汇总,那个年代,全靠一只算盘作为计算工具,工作量可想而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郑慧玲做的第一份年报就获得了省局贸易处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1984年,临海被国家选为农村住户调查点,需要在平原、山区、半山区中选取100户农户作为样本调查单位。为摸清调查户情况,郑慧玲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下乡,跟在乡干部后面挨户走访。道路一路颠簸不平,当时经过一座没护栏、约90公分宽小桥时,她的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自行车龙头如稍有一弯就可能掉进河里。但由于时间紧迫,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还有一次,郑慧玲与同事坐着拖拉机去大石岭下塘村调查,由于路太窄,又是斜坡,一下子连人带车翻到田地里,弄得一身泥巴,手脚都磨出了血。以郑慧玲为代表的老一辈的统计人,就是在那样艰难的工作环境里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统计任务。

后来,她报名参加了统计学大专自学考试,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儿子年幼,晚上等哄好孩子睡觉了,料理完家务才静下心来学习到深夜。由于长期过度疲劳,她得了肺结核、子宫内膜结核病,肛边脓肿疼得坐立难安,却被医院误诊一直当成妇科病来治疗了四个月,导致病情急剧恶化,体重从原来120斤下降到89斤,每日午后发热、虚汗淋漓。在确诊住院前,郑慧玲一直靠着对工作执着的意念坚持上班,后来主治医生告诉她,如再不确诊,肛边脓肿烂穿,将一辈子遭罪,肺部一旦穿孔还会危及生命。

此时的她,不光忍受着病痛折磨,还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但依然靠着坚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甚至在药物严重过敏的情况下,还在挂念着全市的统计数据。在病情稳定后,郑慧玲几次提出要求回来上班,都被局领导劝回。在经过两年多的治疗病情稳定后,郑慧玲有多次机会调到省统计系统,却都被她一一谢绝。她说,“临海统计局在人生低谷时给了我很多帮助,局里现在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不能一走了之,我对临海市局有感情,也对我一起战斗的基层统计有深厚的情谊,我不愿离开临海。”

四、初心如炬 砥砺前行

人生虽然坎坷不平,但她对统计事业的热爱始终不变。大病痊愈的郑慧玲,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并在1991年4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每每回想起入党宣誓时的誓言,她就心潮澎湃,充满力量。

2008年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临海市的贸易和住餐业从第一次普查546家单位增加到750多家,活动单位1400余家,初审错误就有3000多条,看得人眼花缭乱。郑慧玲将错误数据进行逐条梳理后发现,因上级统计部门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审核公式存在问题,比如营业面积少于15平方米,从业人员少于2人等。她将这个情况及时向上级普查办反映,并提出修改程序参数办法来解决问题。贸易和住餐业在经济普查中,涉及表种有十几张报表,且统计指标复杂,尤其是缴纳定额税的小微企业,普查员填报更加困难。郑慧玲多次深入基层仔细了解情况,掌握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行业的各类商品应缴纳的各种税率及教育费附加等情况,并提供给各镇(街道)普查员,使得小规模企业的数据更加真实准确。

2010年6月下旬,郑慧玲因患甲状腺癌,做了两侧甲状腺全切手术,在家养病期间,她接到同事电话,月报审核出现问题。那时刚做完手术没几天,伤口一阵阵疼痛,讲话非常困难。但时间紧迫,郑慧玲让同事把汇总表带到家里来,她拖着虚弱的身体,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把所有报表一笔一笔仔细审核过去,最后才发现是程序参数更改所造成的原因,在向上级反映情况后,修改参数来解决问题。术后休养期间,郑慧玲因身体免疫力下降,又患上严重的带状疱疹,身上大面积长出疱疹,出血出脓,疼得彻夜难眠,但此时的她还是放不下工作,稍有精神便坐在电脑前面审核中科网上直报的基层报表,发现差错及时通知企业纠正过来。局内的领导都劝她放下工作,在家安心养病,可郑慧玲却说“统计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我将统计工作为事业来追求,让我怎么放得下呢?”

郑慧玲还精于统计分析、信息撰写工作,在统计局工作期间撰写了统计分析、信息150多篇,连续5年获得“临海市委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临海市政协特聘为通讯报道信息员。

几十年来,郑慧玲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待遇优厚工作轻松的机关单位工作,却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与她同年毕业的台州商校同学陆续离开了统计岗位,同学们都劝她调出统计系统吧,“难道你就打算一辈子做统计?”郑慧玲笑着说:“是呀。”同学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因为我热爱统计事业!是党养育了我,我应该为党和国家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郑慧玲在统计岗位上默默耕耘了37年,她将“统计”两个字做到了极致。2000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为包括郑慧玲在内的41位先进工作者题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她先后2次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4次省级先进个人,多次荣获台州市以及临海市各类先进表彰,获评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入选台州市敬业奉献好人榜。她的青春与热爱,囿于十个数字,展于茫茫数海,风月为伴,驰骋游弋。皎皎明月光,灼灼朝日晖,作为统计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埋头苦干,心中装着统计数据,便只顾风雨兼程。

临海市局 郭思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