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来,台州农村经济社会在波澜起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生产从传统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实现小康,农村面貌从“千万工程”走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入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
一、农业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一)农业经济总量突飞猛进。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03亿元,是1949年的372.9倍,是1978年的77.6倍,1978至2020年年均增长4.5%(按可比价计算,以下同)。其中,种植业171.29亿元、林业6.70亿元、畜牧业31.57亿元、渔业308.87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63.5倍、56.8倍、259.8倍和2559.0倍,分别是1978年33.4倍、63.1倍、35.1倍和480.2倍,1978-2020年年均分别增长3.1%、3.2%、2.8%和7.0%;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6.60亿元,是2003年的4.9倍,年均增长7.2%。
(二)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台州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向多种经营、效益型转变,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生产格局。农、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74.4%、8.4%、8.6%和8.6%,变化为1978年的75.6%、1.6%、13.3%和9.5%,再变化为2020年的32.6%、1.3%、6.0%和58.8%,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达到1.3%。与1949年比较,2020年农、林、牧、渔业比重总体呈现“两降一稳一增”的态势。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一)种植业稳产保供能力增强,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效
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粮食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增长明显。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8.24万亩,总产量52.09万吨,粮食亩产406公斤/亩,亩产是1949年的4.02倍。同时,台州各地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了北部高山蔬菜和沿海柑桔等产业,对传统的种植技术进行改造,加大了大棚蔬菜、大棚瓜果等技术的推广运用,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达到225.02万吨,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产量倍增。全市水果产量长期居全省首位,水果生产向精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20年全市油料、茶叶、水果总产量分别为1.32、0.55和149.93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6.4、22.0和87.4倍。
(二)畜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区域规模布局已现雏形
台州畜牧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台州市的畜牧业充分借助“科技兴牧”活动之东风,有效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生猪产业作为台州市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肉产品不间断供应以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畜牧业产值从1985年的3.9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1.57亿元。主要原因是台州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式提升,带来社会需求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印证了畜牧业在台州的重要经济地位。生猪养殖产业在台州畜牧业中始终占据着极高比例,并一直为全市提供主要肉食产品。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正在逐渐代替散养户,并成为养殖主体;生猪养殖区域逐渐形成,主要集中在临海、温岭和天台等地。2020年全市生猪存、出栏分别达到47.39万头和25.49万头。
(三)捕养并重格局基本形成,渔业大市地位不断巩固
渔业成为台州大农业的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9.04万吨,是1949年的45.8倍,是1978年的13.8倍,为全省水产品年产量第二大的地市。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萎缩,捕捞作业范围缩小,海洋捕捞产量增长乏力,但优质高效水产养殖增长势头迅猛,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捕养并重格局逐渐形成。2020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52.49万吨,是1949年的966.7倍,是1978年的45.6倍,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从1949年的1.7%上升到2020年的35.2%。在注重养殖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如三门青蟹、大陈黄鱼等高效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逐步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三、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台州加快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高产高效农作模式等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并建立起科研院校(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至2020年末,全市已建智能玻璃大棚47个,面积108990平方米;智能连栋大棚102个,面积935762平方米;智能化规模猪场31家。全面推进“院地合作”项目,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各类农业研究机构200多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立体栽培、资源循环等新模式,积极创建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县和示范园区,至2020年末,全市有4个县(市、区)被列为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创建单位。
(二)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台州抓住粮食市场化改革机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主导农业,构筑效益农业发展新优势。水果、蔬菜、水产、茶叶、畜禽、花卉等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从高山到沿海的十大效益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和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产业布局结构趋向优化。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5781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405个,合作组织带动型组织2376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21.94万人,带动本地农户104.44万人,联结的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57.76万亩,牲畜饲养量达60.87万头。
(三)农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以无公害农业发展为主旋律,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无公害,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在99%以上,实现省级追溯体系县、放心县全覆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至2020年未,全市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1.2万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件。同时,加快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成功发布全域化、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台九鲜,大陈黄鱼、黄岩蜜桔、临海蜜桔、玉环文旦、天台山云雾茶、仙居杨梅、三门青蟹等产业品牌颇具影响力。
四、农村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州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随着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就业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8元,比上年增长6.5%,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3%,是1978年120元的268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9:1缩小到1.94:1。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明显改善,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4548元增加到2020年的23001元,消费领域从物质消费逐步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领域拓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
为有效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改善,台州深入实施“百千工程”、“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惠民工程。至2020年末,全市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220个,美丽庭院20万户。至2020年末,全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卫生户厕建设超155万户,普及率近100%。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基础上,全市上下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标准,深入挖掘山水风光、农事节庆、古村文化等资源,大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夜经济、美丽乡村+互联网等新业态,推进农村产业“接二连三”,实现融合发展。
(三)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完善
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台州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和医疗水平。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至2016年末,全市乡镇基本实现小学、图书馆(文化站)、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98.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75.3%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77.6%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此外,全市98.2%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81.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超过四成的村有卫生室等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