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我随统计文联文学创作协会采风小组,第一次走进文成这个浙南山区县。
文成县是因刘基即刘伯温的谥号命名的。来到文成,问起刘基,当地人津津乐道,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到文成来,首先想去的就是拜谒那位因其谥号而成就此县的刘基。
南田镇是刘基的故里。他落叶归根后,被葬于故里的山上。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在其故里敕建诚意伯祠,今称刘基庙。拜谒刘基,其庙其坟自然成了主要地方。
出文成县城,汽车在逶迤的山路上行驶近一个小时,便来到位于南田镇新宅村的刘基庙大门前。现在的刘基庙由广场、纪念馆和刘基庙三部分组成。站在庙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恢宏的刘基铜像广场,刘基塑像身后有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题写的“通天地人”四个大字。对这四个字,当地导游解说是指刘基先生是精通天文、地理的人,是对刘基先生才学的评价。刘基先生雄才绝代,我想“通天地人”的涵义应该更加深邃。
广场左侧建有刘基纪念馆。馆内陈列了刘基的人生简介、历史功绩等。 刘基,字伯温,出生于元朝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14岁即考中秀才, 16岁即考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他中进士后,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元帅府都事、江浙郎中等职。因他内心不满元朝统治者施行暴政,民不聊生,于1358年毅然弃官归隐文成南田。50岁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洪武四年(1371年)告老回归,1375年卒于故里。封诚意伯,追赠太师,谥文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诚意伯文集》廿卷、《郁离子》十卷、《覆瓿集》廿四卷、《翠云集》五卷,还有各类文体三百余篇,诗词一千五百多首等。尤以兵书《百战奇略》和寓言散文集《郁离子》最为著名。
600多年来,刘基一直被后人尊之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刘基人生仕途跌宕起伏,有三起三落。但他始终不惧强暴,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任县丞时,敢为民除害,严惩豪强恶霸。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振肃纲纪,依法治国,为巩固明朝政权作了很大功劳。刘基还乡后,从不讲自己的功劳,不建大厦,不置私财。正是两朝为官,两袖清风。现在刘基庙已成为全省廉政建设教育基地,靠山边立起了一大片 “铭廉壁”,刻录了刘基廉政的“语录”,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刘基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韬略渊谋。辅佐朱元璋“西平江汉,东定吴会,逐鹿中原,席卷全国,扫平群雄,混一四海,一统天下”而驰名中外,为明朝“开国文臣第一”。在历史上,“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他历史声誉之高。
刘基崇儒、抑佛、扬道,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他提倡从政以德,以民为本;有法必依,执法务严;唯能为是,量才录用等匡治天下理论和方法,对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人治国理政也有很大影响。
广场右侧是刘基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庙门外两侧"帝师"、"王佐"两木坊。这是称刘基有佐命之功、王佐之才,并为出色的帝王政治导师。庙门居中上立有“钦建诚意伯庙” 古 匾,这可能是大明王朝给予刘基的最高奖赏了。庙分头门、仪门、正厅,庙后附有追远祠。进得门去,宽大、开阔的庙堂正厅供有刘基与其子刘琏、刘璟3尊坐姿塑像。庙内有明、清、民国、当代名人书题的匾额楹联,都是对这位“雄才绝代”的“大明第一文臣”的由衷赞美。
刘基墓离庙相距十数里外,导游说山路不好走,我们也只好不去了。听说刘基要离开人世之时,告诫儿子他死后不要张扬,将自己埋葬于荒草大地之中。他的墓实为简朴之茔,只是砖室封土,一丘青草而已,连碑文也没有。正如 “草下有土”即可为墓。官拜至相位,墓地如此荒简,真值得后人深思啊!
市局 许建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