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焦点  > 统计文化
黄祥云:参观359旅屯垦纪念馆
  • 日期: 2012- 09- 01 00: 00
  • 来源: 台州市统计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在新疆阿拉尔市有一个造型奇特的建筑物,仿佛高耸的天山,高扬的船帆,耕耘的铁犁,又好像盛开的棉桃,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早年居住的土窝儿相似,这就是359旅屯垦纪念馆。

  穿过渐渐向下倾斜的甬道,仿佛穿越时间隧道,追溯古丝绸之路,重温二千年屯垦史。在纪念馆大厅,放置着王震将军——建设兵团创始人的半身塑像,铜像背后是一幅气势磅礴的青铜浮雕,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表述359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几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辉煌史迹。在359旅这支英勇的部队,涌现了一个元帅(贺龙)、6个上将,共125名将帅。

  纪念馆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示了359旅的前身——红六军团的战史(从两次参加长征到抗战时期的山西保卫战),介绍了在南泥湾的大生产成果,讲述了翻越祁连山,和平解放新疆的故事,描绘了建设兵团组建、发展、解散、重建、振兴的艰难进程。在这里,我得知在喀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就作出屯垦边疆的决策,并且明确了不与当地居民争地、争水、争利的三大原则。为了使兵团战士在新疆安家落户,王震将军还指示从湖南、山东等地招收了5万多名女兵。现在兵团工作的大都是这些“戈壁母亲”的第二代、第三代。当时兵团战士的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窝儿,即向地下挖1.8米深,长5米,宽4米,用红柳、芦苇等草泥封房顶,里面垒个坑。上世纪60至80年代有了土坯房、砖房,90年代建起了楼房,现在有些职工住上了别墅,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活越来越好的基础是生产的不断发展。参观这个纪念馆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在新疆,在兵团,在农一师阿拉尔市。各种各样的农机,先进的滴灌技术、发达的水利工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加上科学的管理,在兵团广袤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馆长用调侃又带有几分自豪的语气对我说,农一师阿拉尔市各个部门单位到浙江学习考察都可以学到许多经验,但农业局除外。纪念馆展出了当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如长绒棉、苹果、香梨.、蜜桃、红枣、核桃、杏仁等等。农一师不仅有发达的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还有采矿业、医药、纺织业、农化工、农业机械、建材业。值得一提的是,兵团技术员马国良发明的油井水泥技术国际领先,按照普通水泥的标号来衡量,这种水泥达到3千多号。美国墨西哥湾漏油管道最后补好,靠的就是这种油井水泥。一般油井水泥最多能在5千米深度使用,而马国良发明的水泥可以在1万3千米深度使用。馆长还带我们参观了阿拉尔市的多媒体规划展示模型,阿拉尔市这个河中之城(塔里木河穿城而过)、林中之城(森林覆盖率达45%)、漠中之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阿克苏地区汇合形成塔里木河——中国内陆最长的河流,孕育了灿烂的西域文明。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认为,“塔里木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假如找到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期望生活在塔里木那文化汇聚的福地”。毕竟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古印度、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与汉唐文明交汇处。而359旅传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朴素的话,“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所有的中国人。

  市局 黄祥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