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焦点  > 统计文化
叶莲芝:走进革命圣地 感受延安精神
  • 日期: 2013- 07- 30 00: 00
  • 来源: 台州市统计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看到这样的题目,你可能会觉得不合时宜,有点背时吧。在我去延安学习前,或许我也会是这种感觉。可是短短的几天延安学习,我忽然觉得走进革命圣地,感受一下延安精神很有必要。

和广大60年代生人一样,延安最早进入我脑海的是陕北民歌,那个年代《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等陕北民歌广播天天放,在我不识字的时候就哼唱上了。上小学后,教材里有大量描写发生在延安的文章,对延安的感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推进,延安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前几年,央视《星光大道》里阿宝的出现,才再次让我记起那熟悉而亲切的旋律。于是向往着去延安领略巍巍宝塔山的雄伟,听听滚滚延河的水流声,看看窑洞长什么样,“七大”的大礼堂有多大……机会终于来了,在这个夏天,我怀着好奇踏上了这片热土,亲眼目睹革命的红色摇篮——延安,感受了延安精神的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里我就说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吧。早晨汽车从西安出发,原以为这一路向北会像《黄土高坡》里唱的“大风从坡上刮过……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那种荒凉,可我看到的却是像江南一样满眼的绿。延安变了,变富裕了、高大了、漂亮了。

1935-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13年,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党和人民的事业也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延安窑洞前,老师深沉的讲课深深地吸引我: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时,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破烂不堪,大冷天的,上衣破了用报纸或破麻袋披着挡风避寒,裤子只剩下半截,有些光着脚没有鞋子。据当地百姓回忆说:“这哪是一支队伍啊,这简直是一群逃难的人。”在当年,百姓自己的生活也是饥寒交迫,而且我党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是就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车经过南泥湾时,我看到了高高的石碑上有毛主席亲笔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时屯垦在南泥湾的八路军第359旅,不仅为夺取革命胜利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毛主席在简陋的窑洞里完成了大量的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据介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70%的文章是在延安窑洞里写的。毛主席不仅自己坚持艰苦奋斗,而且对家人也严格要求。儿子毛岸英经历曲折,先后流浪、留学和在东欧参战,当中文不大流利的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父子俩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第三天,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马上睡到农民的土炕,并干起农活。毛岸英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来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毛岸英与刘松林结婚,毛泽东参加了婚礼,只送了一件穿过的大衣,并对儿媳说:“白天岸英穿,晚间你盖,都有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毛主席的一句“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成了父子的永别。在以后的漫漫岁月里,每年在儿子牺牲的那一天,主席都会把放着儿子仅有的几件遗物的小箱子拿出来翻晒,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发现床下的小箱子,里面只有毛主席写的两个字“儿啊”。后来毛主席回忆自己一生吃得最香的两餐饭,其中一餐就是儿子用自己种的劳动果实给他做的那顿小米饭,可见其父子之情深。但是为了国家,毛主席舍了小家,体现出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毛岸英是毛主席家第六位牺牲的亲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一些党的干部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不惜干着违法乱纪的勾当,吃拿卡要,贪污受贿,买官卖官,争当“房叔”;还有人培养了在犯罪现场喊出“我爸是李刚”的坏小子。由此想到,继续发扬和继承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不断的根,不灭的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当我站在张思德塑像前,看着塑像旁边的石碑刻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全篇文章和后面山上毛主席亲笔提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时,我想到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该怎样践行这终身的努力方向。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延安我观看了一场《延安保卫战》演出,舞台上逼真的表演,让台下观众看得身临其境,一些有延安情结的50后们时不时地跑上舞台,摆出各种pose露出灿烂的笑容拍照留影。在剧情进入到胡宗南扫荡延安时,大概是看得太投入,突然有女观众在台下情不自禁地高喊“打倒胡宗南”,声音响彻全场。这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深入人心。

这次走进革命圣地——延安,虽然没有听到延河水的滚滚流水声,看到的宝塔山也称不上雄伟,毛主席旧居边上高楼林立大煞风景,但是感受到了延安窑洞里有马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市局  叶莲芝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