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达东:苦干与巧干 |
|
古代寓言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意是说:某人看见一家烟囱太直,烟囱旁边又堆满柴草,劝这家主人把烟囱向上弯一些,并把柴草挪到别处,这本来是个防患于未然的好建议,可主人硬是不听。后来,果然着火了,邻家都来救火,把火扑灭后,主人论功行赏,将救火而被烧得焦头烂额者奉为上客,但这位上宾并不领情,说出一句: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不满之语,扬长而去。今日偶想,确实发人深省。 从表面看,告诉人们要防患于未然,不可临时抱拂脚,往深处想,就明显地感悟到这故事的含义还在于讽刺形式主义,讽刺只看表面不顾实质现象的人。试想,如果听某人之劝,不发生火灾多么安稳,又何至于伤人损物,这个某人的功劳,难道不比焦头烂额者大?! 小时候读过《愚公移山》的故事,长大后有感于《愚公移山》这首歌重温此篇,默颂毛泽东主席写的《愚公移山》,思绪万千。愚公精神确实可嘉,毛主席引用这个故事本意是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愚公搬山不止的精神,下定决心,团结一致,搬走三座大山,将革命进行到底,但就列子写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看来愚公确实有点过,智叟也确是个灵活变通的人。试想,若不是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真能把山搬到海里去?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我则认为:愚公甚愚,愚得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比不上上文说的焦头烂额者更讲效率,智叟甚智,有眼光,有智谋,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讲究以巧破千斤的讲效率的人,他和上文中的某人有相似之处。 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实都是智者提倡巧干的结果。好多科技发明甚至都是懒者所为。以麦收为例吧!记得小时候还在起五更拔麦子,拔下麦子还得用锄刀把麦根子锄去,然后是晒场,轧场,扬场,簸箕灌袋,麦桔机垛垛……多么繁重、多么劳累,仅拔麦子一项,不是年强力壮的棒小伙子,准得累趴下几个,后来又拔下麦子改为割麦子,算了进了一步,只是其它的事一样也不能少,现在用收割机,机器声隆,收割成功,再也不用弯腰,麦就入仓,何等轻巧方便,这不正是智者之功吗? 形式主义者,总强调若干,年年评先进总强调吃苦耐劳,节假日不休息,家人病了也要加班加点之类……莫非真的没有功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吗?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五四以来就被批得体无完肤,好像这是在讴歌统论者,贬低劳动人民。其实,孟夫子强调的是劳心者,指有智者,就是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如同现今的企业家,老板、经理一样。不是人人可以当老板的,当老板就得劳心,就得明道理、善创新,彻悟“时间就是金钱”要义。如果只知道让职工拼命苦干,加班加点,出大力、淋大汗的老板,不会是好老板,到头来他的企业也只有关门了事。 不能说:焦头烂额都品质不好,也不能说苦干者没有功劳,但要真正讲效率,还得要提倡先动脑,再动手;出大力、淋大汗,并不错,但有胆识有技术高瞻远瞩者更应值得赞美。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其实就是智者。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提倡瞎忙乱活,甚至机关人员的无事忙。这种忙即使忙得焦头烂额,但不讲究效率又何功之有? 想起一个故事,拉扯了一堆闲话,目的在于提倡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对于愚公移山,除了肯定其苦干的精神外,其做法不可取,毕竟愚公不如智叟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统计工作者繁忙如此,是不是可以从中吸取些什么。都说统计是一门科学,那么统计工作的从业者,更应该践行科学效能的宗旨。
临海市局 谢达东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