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超出预期 完成目标仍需努力 |
|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7.2%,增速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位次较一季度前移一位,且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32亿元,增长4.2%,增幅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97.59亿元,增长6%,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71.56亿元,增长8.6%,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稳健 1.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01.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对全部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2.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增速较前两个月略有回升,居全省第八位。从主要行业看,增加值居前五位的行业全线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在浙江浙能台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新增企业和华东桐柏抽水蓄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近两个月发电配额较高,单月产值增长61.3%等利好的带动下,上半年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7%,若剔除上述两家企业,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4.2%;在海翔川南药业、仙琚药业、海正药业等几大龙头医药企业产值全线增长的强势拉动下,医药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5%;黄岩模具企业生产态势有所好转,从广东、宁波等地转移过来的订单增多,上半年橡胶塑料制品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8.5%;通用设备制造业外需市场稳定,水泵、阀门等产品出口形势略有好转,上半年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9%;在去年同期吉利豪情停产搬迁造成的低基数、今年汽车零部件刚性需求大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汽车制造业触底反弹,上半年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8%,上述五个行业合计实现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2%的增长贡献率。 从先行指标看,用电需求不旺,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比去年同期增长3.7%,增速较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后期走势亟需关注。 2.服务业主导地位继续强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8.6%,对全部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4%,贡献率较一季度提高4.9个百分点。一是其他服务业成增长主力,上半年其他服务业核算涉及的电信业务总量、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和八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8.5%、32.7%和25%,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2.6个百分点、18.4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实现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6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是第三产业增长的绝对主力。二是房地产业向好有力,自2015年3月份以来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上半年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31.7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55%,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24.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7个百分点,仍是稳定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撑。三是金融业贡献明显下降,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674.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较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中的定期及其他存款年内新增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减少471.3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5617.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主要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年内新增额较去年同期减少125.51亿元,上半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7.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7.1个百分点,对全部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32.2%下降至今年的5%。四是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拉动作用偏低,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7%,零售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5%,速度较一季度分别回落4.1个百分点和提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和9.2%,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虽然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增速均较一季度有所提高,但与全省相比,仅住宿业略高于全省,其余三个行业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20.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以13.3%的总量占比实现对全部生产总值10.3%的增长贡献率;上半年全市实现住宿餐饮业增加值52.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以3.1%的总量占比实现对全部生产总值2.6%的增长贡献率。 3.第一产业稳中向好。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上半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7.25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1.9%,其中杨梅、香(甜)瓜等水果品种产量大增,上半年全市杨梅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4%,香(甜)瓜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72.3%,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5.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畜牧业在转型整治中不断优化,5月份以来的“百日行动”,使得畜禽存栏量下降,出栏量激增,低、小、散养殖户大量退出,6月末,全市生猪存栏53.84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9.5%,降幅较3月末扩大12.8%;上半年累计出栏48.7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9.4%,上半年全市实现畜牧业增加值9.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渔业在利好推动中持续增产,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6%,其中远洋渔业转移作业场所,在去年同期数较低的基础上呈“恢复性增长”,上半年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6.9%,当前已进入“禁渔期”,预计下阶段水产品产量增速将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渔业增加值38.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 (二)三大需求齐头并进 1.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2.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增速为近14个月以来次高,较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主要投资领域中,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因土地购置费下降20.4%,上半年投资额比去年同期下降4.6%外,其余各项投资表现良好,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368.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6%,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得益于去年“三改一拆”后各地加快拆后土地利用,重建工业园区,上半年投资额增长30.1%,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7.7%,暂时替代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力;基础设施投资受限于三门核电等6个重大项目投资接近尾声和基数逐年提高,上半年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4.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31.5个百分点。投资项目中,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市本年新开工项目共1571个,比去年同期增长60.6%,其中计划投资额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70个,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单体项目规模明显缩小,上半年全市本年新开工项目平均单体规模为4541.48万元,而计划投资额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平均单体规模为4.0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缩小36.9%和33.8%。 2.市场消费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居全省第二位,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增速较前两个月有所回升。主要商品类别中,受消费升级带动,中高档汽车消费增势不减,上半年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3.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随着年内油价“四连涨”的价格攀升影响,上半年石油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9%,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6.9个百分点;日用消费品均实现高速增长,上半年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和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8.4%、35.2%和19.8%,日用消费品合计拉动全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5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低位趋稳。上半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10.7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自营出口总额551.2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今年以来持续在负增长通道徘徊(由于指标统计单位由美元变为人民币,增速与去年同期不可比)。从出口区域看,欧美市场复苏回暖明显,1-5月欧洲和北美洲出口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和0.7%,合计占全部自营出口额的54.9%,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有所好转,虽然1-5月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额继续呈现大幅度负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3.5%和13.2%,但降幅较一季度分别收窄6.8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 (三)两项收入稳步推进 1.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13.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3.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且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主要是得益于地方税种增收的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九个地方税种合计入库额51.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8%,拉动全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个百分点,其中与土地交易相关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税种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98%、36.1%和12.8%,与当前我市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的现状较为匹配。同时,“营改增”政策逐步落实到位,上半年全市营业税入库额比去年同期减少2.7亿元,而改征增值税则比去年同期增加1.79亿元。上半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支出22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其中城乡社区、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等民生支出是推动地方财政支出稳中有进的主力。 2.企业盈利水平较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1.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9%,实现利润总额115.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速明显分化,除去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低进高出”的“剪刀差”因素,最主要的是几项非日常收益,一是政府补贴,得益于吉利V项目,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上半年的政府补贴就高达3.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8亿元;二是投资收益,仅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半年投资收益就比去年同期增加8.46亿元,若剔除政府补贴和投资收益,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5%。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成本高企制约企业投资意愿。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下,工业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改善,但生产经营成本仍居高不下。一是用工成本逐年递增,虽然社保比例可调整的政策正逐步到位,但基于当前企业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高级技术工人的现状,企业不得不继续采取涨工资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据部分调研企业反映,为留住博士、海归等高技术人才,解决其户口和子女教育问题,企业不得不在上海或杭州等地设立分公司,统一安排住房,并重复缴纳社会保险相关费用,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职工薪酬比去年同期增长8%,且职工薪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二是用地用能成本只涨不跌,2016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用地供应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34%,平均出让价格高达46.2万元/亩,创三年来最高,比去年同期增长12%,受规划调整和环保要求制约,不在产业扶持目录内的企业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而集聚区、临海头门港等新区的大片土地亟待招商,高地价使得本地企业望而却步。近几年,煤炭价格大幅下降,我市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玉环电厂和台州发电厂的出厂电价逐年下调,但反映到企业实际电价上,却是只涨不跌。除此以外,税负较重也是企业经营成本较高的主要方面,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9%,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去库存、去产能”进程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仍较疲弱,再加上企业经营成本高企,企业投资意愿偏低,尤其是民营资本利用明显不足,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9.9%,已连续30个月低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且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民间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5.5%,主力作用逐渐减弱。 (二)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尽管近几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几次下调,但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银行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收缩过大,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短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不良贷款上升比较明显,上半年全市不良贷款率达1.57%,较去年同期提高0.17个百分点,涉贷出险企业数量增加,银行机构信贷准入更趋严格,信贷投放更趋谨慎,即存在大企业、好企业不要贷款而小企业、相对差的企业贷不到款的状况,也存在对部分行业采取“一刀切”的情况。与此同时,近几年较为突出的“担保链”问题持续发酵,据黄岩区反映,自2014年开始出现的担保企业脱保现象在2015年有所增多,担保企业以“骗取贷款”或“实际贷款用途与申贷所述不符”为由向公安机关提请立案,以期达到脱保目的,若此类现象继续蔓延,形成示范效应,可能导致银行进一步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提高授信门槛或对担保设置更高要求,势必会加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使得实际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不断提高,加大处置难度,资金链风险在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间相互传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批发业企业面临发展困境。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疲弱、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低,自2015年2月份以来,我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连续下滑,企业销售规模不断缩小。除却经济发展不景气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调研企业还反映,台州商贸市场环境与周边地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不少企业已经或准备将公司注册到上海、杭州、宁波、义乌等地,销售业务逐步向外地转移。一方面是我市税费较周边地区高。调研企业反映,我市税费优惠政策相对偏少、税负也相对较重,不少企业虽然销售业务在台州,却把销售发票开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外地公司,只因为这些地市的优惠政策较多。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为例,上海没有此征收项目,杭州能减免50%,宁波是全额征收,全额返还。相比之下,台州能享受减免的企业较少,减免幅度也无上述地市大,审批程序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政府的主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调研企业反映,当前我市企业若要按照相关优惠政策规定申请税费减免,需要企业主动提出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才能获得减免,部分企业主感觉与政府沟通太累,手续复杂,宁愿选择放弃。据台州经济开发区浙金钢材有限公司反映,其在温州的分公司,销售额达到2600万元时,温州市地税局主动打电话给企业,通知企业可申报税收优惠政策,虽然优惠不多,但企业感受到了政府主动服务的温暖。 (四)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较为艰巨。据工业企业专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被调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6.4%,低于临界值(79%)2.6个百分点,在“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作为改革任务之首的去产能异常艰巨。一方面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时间可能较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需求较为疲弱、民间投资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下,企业应对过剩产能的信心较为不足,且创新能力不高,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断档的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等制约都会使得过剩产能尽快化解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是处理僵尸企业与化解过剩产能可能导致失业、半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在降低居民实际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大社会安全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由于制造业企业所处行业、生产特点各不相同,若在处置僵尸企业的不良资产时,简单地采用债转股的方式,可能会无形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难度。 三、下阶段经济走势初步判断 国际市场方面,世界经济短期内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的局面,主要经济体走势进一步分化,全球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负债的整体形势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展望近期,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低位徘徊,低油价已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桎梏,美联储再度加息的时间推迟则表明对实体经济预期不良,发达经济体面临经济停滞的风险,而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则面临经济衰退和高通胀的双重困扰。IMF、OECD、布鲁金斯学会等国际组织和智库纷纷下调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其中,IMF在1月份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6%下调至3.4%后,4月份又进一步下调至3.2%。 国内经济方面,今年以来,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推动下,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多,经济增长处于预期目标区间。但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任务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土地等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5年内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0%,周边部分国家制造业生产成本低于我国10%左右甚至更多,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我市经济方面,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种植结构稳定,畜牧业触底反弹,随着严打整治的持续开展,渔业捕捞环境有所改善,预计第一产业将保持当前增势。受限于市场需求未有明显好转、去产能之路任重道远,一方面是下半年G20峰会召开期间,根据省里规定,我市预计有1160家企业将面临15-20天的停产或半停产要求,另一方面是浙江浙能台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增企业拉动作用将于10月份开始逐渐减弱,三门核电和吉利V项目年内入库的可能性不大,工业生产迅速回升的难度较大,但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若下半年吉利豪情等汽车制造企业大规模投产、仙居蓄能水库项目于8月份顺利入库,在去年前高后低的基数走势上,下半年或将略有好转。一方面是由于基数原因,今年金融业增速或将继续减缓,拉低服务业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去库存”仍是下阶段房地产市场的主旋律,房价相对稳定有利于改善性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且房地产业一定程度上会弥补金融业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市场需求将推动旅游休闲、科技研发、信息消费等服务业的发展,预计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略低于去年。 从需求角度看,虽然国内外市场需求疲弱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成本居高不下、财政收支压力不减等因素都对固定资产投资提速产生抑制作用,但在全市上下齐心抓项目的氛围下,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将集中启动,市领导主抓的几个重大项目也已签约成功,后期将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活力。但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为低迷的现象亟需关注,一般而言,房地产销售回暖的积极信号传导至投资领域需要一年左右,在当前全市待售住宅面积和施工住宅面积分别高达139.41万平方米和1927.52万平方米的现状下,“库存规模大”的问题将继续制约房地产投资的恢复。随着供给端改革的持续发力,养老、医疗、旅游、教育等消费需求加速释放,且住房销售向好将带动相关建材、家电等行业消费增长,网络购物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继续支撑消费发展,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但目前经济下行的影响正逐步向就业、收入等领域传导,预计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呈“前高后低”的态势。结合国际经济因素、基数因素、汇率因素,虽然外贸出口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欧盟作为我市第一大出口区域组织、英国作为我市第三大出口国家,“脱欧”公投的定局,使得后期我市对欧盟、英国两个地区的出口存在较大变数,但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市场不断开拓,预计全年我市外贸出口会好于当前。 四、对策建议 (一)将降成本与改善发展环境有机结合 切实将省政府出台的30条降成本优环境意见逐项落地见效,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首要任务,清理中介服务名目,加快推进中介服务职能剥离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破除垄断性行政收费,密切跟踪全面“营改增”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对成长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和贷款利率,加大对僵尸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允许企业破产以清算银行债务,加快停破产企业产能的去化进程,引导鼓励优质企业开展兼并收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将去库存与调结构有机结合 在目前商品房住宅去化周期逐渐缩短的背景下,一方面要继续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地推进去库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一轮去化周期后的商品房供应,避免出现销售断档造成房价的过快上涨。同时,逐渐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财政依赖,减少地方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依赖,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此“两减少”、“一提高”作为调结构的根本。鼓励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政策变化,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三)将去产能与提高产业集中有机结合 突出三个重点,继续推进去产能进程,一是坚持优胜劣汰,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加强环境倒逼,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整治提升“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多、传统行业多的特点,去产能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两链”风险,避免大范围蔓延;三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市中小企业较多,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尤其缺乏年产值百亿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堆积”而成,要依托“三名工程”,打造整合一批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持续提高产业竞争力。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