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焦点 > 统计文化

黄丙乾:读《东周列国志》有感——浅谈宋襄公

发布时间: 2018-11-21 16:46     信息来源: 台州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东周列国志》为我国明朝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一本历史演义小说,从西周宣王讲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历经500多年,由于其内容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其小说内容与历史记载十分贴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东周列国志》讲的主体是东周,也就是春秋与战国,5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历代明君、文臣武将,不胜枚举,其中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君主莫不过“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权霸一方的雄主,但是对于“春秋五霸”的定义,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毫无争议的有两位,即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与晋文公。其中我们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看法: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七位君主之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的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都曾雄霸一方,唯独宋襄公,是一位充满了争议的人物。

    宋襄公这个人物充满争议,主要是源于“泓水之战”,泓水之战的起因是宋国要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于是楚国发兵,于宋国边境的泓水进行交战。由于是楚国发兵,横渡泓水,当时宋国的谋臣子鱼就建议宋襄公等楚军半渡而击,直接击退楚君,宋襄公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战争的礼节,拒绝了子鱼的建议。待楚军上岸之后,子鱼又建议宋襄公马上出击,楚国刚上岸,阵型凌乱,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宋襄公又拒绝了,认为楚军为做好准备,偷袭是不仁义的行为。最后还等楚军整顿完毕之后开战,宋国惨败,宋襄公也被钉在了战争史的耻辱柱上。

    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宋襄公绝对是个昏君,更称不上霸主,宋襄公由于个人对于礼仪的追求,导致战争决策的失误,最后导致了自己的士兵丧命,国家衰弱,不是一位霸主该有的行为,甚至是个绝对的昏君。

但是放到历史背景上来看,宋襄公确实称得上是仁义君子,他只是不幸地被淹没在了时代更替的潮流里。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而且“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也是以“仁义”立国。以上三位人物的生活年代,齐桓公最早,宋襄公次之,孔子则最晚。齐桓公是成功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但是在当年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国君之时,管仲是公子纠的参谋,并且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差点导致齐桓公丧命,但是齐桓公上位之后,钦佩管仲的才能,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体现的就是齐桓公为人的仁义,往后管仲帮助齐桓公打理朝政,在周天子逐渐失去权威的情况下,推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以其“仁义”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而孔子,在其周游列国的数十年里,只曾短暂的在几年内当过鲁、卫的官员,但始终都无法成功推行自己的“仁政”,因为孔子生活的年代,即春秋晚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微乎其微,所有人都意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各个邦国之间的较量,“仁”、“礼”都可以在一国之内推行,进行教化,但是与别国发生战争时,落后就要挨打,“仁”、“礼”不能帮你取胜,能够帮助你胜利的是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所以从政治上来评价孔子,孔子是失败的。

同样的政治理念,从西周开始,到齐桓公,都可以成功,到孔子就失败了,原因是时代背景的变更,中国从大一统的时代转变到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正确的政治理念”固然也发生了改变,而宋襄公,恰恰处于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一代君子,应当令人尊敬,只是他出生在了错误的年代,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

    黄岩区局  黄丙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