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新经济时代下政府统计之“变” |
|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模式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政府统计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方法、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改进,但离充分表达当前发展状况仍有一定的不足。在多年的统计工作中,本人对统计的“变”有些许思考。 目标导向决定思路之变。现行的政府统计工作思路以反映经济发展为主,反映社会民生、自然环境状况为辅;以统计局、调查队统计为主,部门统计为辅,社会调查为末;以常规数据分析为主,个性服务提供为辅。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开始逐步转化为追求结构最优化、效率最大化、环境兼容性的绿色发展模式。这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变“单中心”统计为“多核心”统计。在优化GDP核算的同时,不断探索对于“三新”经济的统计,建立健全社会民生、绿色发展统计制度,将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外,针对当地特色,可以在常规统计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特色监测评价体系,例如民营经济发展评价、数字经济发展评价等。二变“单兵”统计为“集团军”统计。解放思想,将政府部门、社会调查力量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行政记录在统计中的运用,充分调查社会统计调查力量作为统计的补充。三变提供数据为提供服务。不仅仅提供从报表中获取的统计数据汇总,更应该分析数据提出观点,并且根据对象的不同提供更为详细、个性的定制分析报告。 环境变化决定方法之变。在社会经济环境多变、统计对象复杂化的现在,传统的统计方法慢慢开始失准或降效。统计对象、环境都在变,统计方法自然是要跟着变。 一是变革机制多途径采集数据。借“最多跑一次”的东风,将部门行政记录通过唯一的社会信用代码、身份证号链接在一起,快速的获取企业、人口等多方面数据;利用大数据,将网络中的信息型数据、交易型数据、关系型数据与政府统计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获取更全面的非实体经济信息,例如综合体、电商企业的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 二是转换数据报送途径归集数据。延伸扩展一套表直报系统的思维,采纳“一窗通办”的理念,将现有的专业线多头布置、基层分头上报的状况,转变为“基础单位合并上报——统计机构统一收集——各个专业线按需获取”的模式,细化整合企业所需上报报表,主要突出“一企多业”的复合业态,解决由于企业涉及行业过多而造成的产业漏报问题。 三是数据上云多方法开发数据。在采集到海量数据之后,更进一步的是对数据的开发。以往的传统数据开发仅限于专业内的数据汇总、测算,而未来的数据开发应当更为广泛。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数据上云,利用云平台对部门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大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保障底层数据不泄密的基础上,开源指标提供给社会公众,利用社会的力量,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分析数据,并可以跨专业、跨部门、跨平台开发数据。 供需不平决定服务之变。当前统计服务的特点是政府性、模板化。统计主要还是为了给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但在工作中发现,企业、科研院校甚至普通民众对于统计同样有众多需求。同时,统计局限于方法制度的设定和技术手段的限定,数据提供多显固化,统计分析多为模板。当需求方提出个性化需求时,统计局往往处于尴尬境地。而服务之变主要承载于前文的思路、方法之变,在前两“变”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更多个性化需求。 一变政府性为社会性,通过大数据的交换互通,可以随时提供社会需求方可视化的统计图表,提供;通过基础数据库的完善,可以随时通过新汇总规则的确定测算出需要的数据;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功能,可以自动生成模板化的简易分析,也可以及时预警指标的异常走势。二变模板化为定制化。在数据上云的基础上,统计部门可以通过预先的搜集需求,设定一系列的权限级别、定制汇总规则,无论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可以自主的使用数据。 统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以“变”应“变”。通过思路、方法、服务的三重变革,让统计数据更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反映社会民生,让统计更有效的为政府为公众提供数据服务。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