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
|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话流传千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诚然,这句精辟的话足够发人深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站在以史为镜的高度去感悟人生,观察社会,看待发展。于是对于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只需要也是最重要同时更是最难做到的就是明得失。 人生如白驹过隙,俯仰之间便是几十个寒暑。短短数十载,如何经营我们的人生,使之脱离纷扰、成就高远,考验的便是我们的人生智慧。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或慷慨激昂、或庸碌熙攘、或潇洒飘逸、或不食烟火。然而,在我看来,不论如何经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一颗得失淡然的平常心。 目前社会风气过于浮躁,物质之风、利益之风盛行,不要说成年人,即使只是一些孩童都已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在这种时候,及时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自己人生的得与失,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得之当淡然。对社会上任何美好事物的追求,皆为我们人之本能,心之所向,自无可厚非。但既然生为人,便当明白人作为万物灵长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人是有理智的。七情六欲本该存在,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欲望并没有止境,得陇望蜀、得寸进尺是正常现象,有句话这样说:“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人的高端之处,便是在于人的理智能够节制、能够掌控自身的欲望,一旦失去理智,便与动物没什么两样。因此,不宜沉浸于追名逐利之中,过度沉沦的后果便是“七宗罪”。许多人推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之相比,我认为更应当享受生命这个过程,感受人生沿途的大好风光,把握好人生的一个度量,对于我们已经得到和拥有的,淡然处之,珍惜永远比追悔要好上太多。把握现在,不忘初心,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做好的事情。正如当下的征兵工作,廉洁征兵不是空喊口号,许多人由于入伍愿望过于迫切,试图在规则之外“走捷径”,我们在清醒拒绝的同时也应该付诸于思想教育,既要保护好青年的参军热情,也要以适当方式让他们明白参军入伍的正确途径。即使能够顺利“过五关,斩六将”,也要以淡然的心态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政治安全,切莫因为一点小事悔恨一生。 失之亦坦然。老话都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想也是没有错的,否则我们的社会自然已是人人幸福,户户安康的“桃花源”。但既然不能事事时时都能遂我们的心愿,那又何须强求,徒增不痛快呢?谋事当在人,成事更在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费尽心思终于成功地将司马懿困于上方谷,在敌人将如预料之中殒命之时,天公不作美,来了一场瓢泼大雨将熊熊大火尽数扑灭,导致司马懿逃出生天。诸葛亮的失意可想而知,但他也只是坦然地说了一句:尽人事,听天命。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胸襟之开阔,气量之宏大。与之相比,后人所说“一时瑜亮”的另一位三国名将周瑜则相形见绌了。我想,周瑜与诸葛亮较量的落败,即使不去考虑谋略上后者的清奇,仅以心胸论之,周瑜就已落了下乘,因此周瑜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诸葛亮的这份心态尤为宝贵,深刻地诠释了失之亦坦然。我想,假如能够拥有如此平和淡然的心态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那么日常工作中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感到困扰和踌躇不前,工作经验是通过多次错误行为的产生才逐步形成的,有今日的失败之萌芽才有明日的成功之开花,一切的失意只是成功之前的阵痛,它们只会让我们的奋斗和拼搏更加充满动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与烟波浩渺的大千世界相比,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只是沧海一粟。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时代的大地沧海桑田,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凭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万古流芳,让后人在精神的时空中以顶礼膜拜的姿态感受其中的伟大与闪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得失淡然使其悠远脱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宠辱偕忘使其厚重崇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人神自在使其洒脱逍遥。 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愈加强烈,不断增长——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得之当淡然, 失之亦坦然,正确的看待得失是人生修养的一种体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平和的心态也是人生智慧的一种表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超然的精神境界更是人生层次的一种诠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惟愿我们怀淡然之心,在生活工作中携手同行,脚踏实地,共同走好脚下的路。 临海市局 陈哲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