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焦点  > 统计文化
叶文胜:公平正义下的中国梦----读《公正》后有感
  • 日期: 2018- 12- 13 14: 50
  • 来源: 台州市统计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公正》的作者是著名政治学家、作家迈克尔·桑德尔,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曾经占据网易公开课人气排行榜数周之久。据报道,《公正》一书也是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中纪委书记任上推荐的书目。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完全中立。因此桑德尔在书中提出了保证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公正是什么呢?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相反,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个道德困境。

比如文章开篇提出的飓风所带来的物价飙升的问题。利用他人的痛苦牟取暴利对受灾群众是不公平的,这会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道德共识。但是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适当调高稀缺资源的物价?一方面这符合基本的价格规律,另一方面牟利是商人职业使然。如果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商人放弃牟利,维持物价稳定,又将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做才能使得买方和卖方同时享受公正?作为销售商而言,他有权利为自己的商品定价。作为消费者,我们却因为说他们的定价太高而谴责他们无奸不商”。站在不同的利益方显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再比如,有个恐怖分子嫌疑人,可能掌握了一个会导致成千上万平民死亡的恐怖袭击秘密,只有拷打他才可能获得该信息。为了获取信息,应不应该对他进行刑讯逼供?大多数人应该会选择应该吧,因为“拷打”能换来成千上万的平民的“幸存”嘛。那如果无论你如何拷打他,他都不会招,除非你对他三岁的小女儿实施酷刑呢?选择似乎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拯救平民的同时必须要承担道德上的风险。

在桑德尔的带领下,我们发现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里都暗藏着一个道德困境。这就是《公正》这本书直击灵魂之处,它向我们的传统思想提出挑战,让我们困惑不已。当我们在为自己作为一个算是很公正的人雀跃,给我们以当头棒喝,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分崩离析。

但这种困惑和反思恰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对自身价值观、正义观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实现个体道德素质的拔高。这也是王岐山副主席推荐此书的重要原因。在社会发展利益多元的当今社会,以制度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让社会享有更大程度上的公平,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党正在思考的重大课题。但对于我们个人,有更多制度无法定义的“公正”边界需要我们提高自身德修,在道德困境中作出更贴近公正的选择来守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阐述中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三个“共同享有”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的最高境界。制度是国家层面对“公平正义”提供的保障,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同样需要众人拾薪,用每个人的道德和修养共同维护。只有道德和制度互相补台,公平正义的环境才能真正达成,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下的你,我,他才会有获得感,才有不竭的动力,凝聚的合力,为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拼搏努力。

黄岩区局  叶文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