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古堰画乡游 |
|
古堰画乡,地处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一个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江边小村,近年来声名鹊起,吸引八方游人趋之若鹜。我曾在2015年9月去过一次,印象不错。此时又有友人相约去画乡一游,遂携家人欣然前往。 古树 古堰 起了个大早,驱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堰头村,通济堰所在村落。时近年边,非游览旺季,停车场里的车也就寥寥几台。村头的景区简介牌向人们大致地介绍了景区的基本概况。步入景区,入眼即是苍翠的古樟群,村落在林间错落有致。 村口有座文昌阁,据说在明清年间,堰头村接连出了五、六位进士。可以想见,在当年,这里是耕读传家,翰墨飘香,民风典雅,人杰地灵的一个好地方。为此,朝庭特许在此地修建文昌阁以示表彰。 文昌阁边上有座看似普通的人行石桥,却是名为:石函——全世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由这位时任丽水知县的王褆与当地乡绅叶秉心共同研究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石函最底下的碧水是从通济堰引流进来的渠水,中间层干涸的河道是为了分流雨季从山涧袭来的山洪而与下层渠水分隔设置的,最上层是行人的桥面,因此称为水上立交桥。真心佩服古代先贤的聪明智慧。王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世代百姓,实乃功在千秋万代啊! 随路前行,古干渠两侧的千年古樟树群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如苍龙盘绕,甚为壮观。渠内流淌着从通济堰引入的涓涓江水,清澈见底,绿如裴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路的尽头,便是名不见经传却堪与都江堰等国内五大名堰齐名的通济堰了,这座围堰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拱形结构的围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古代水利工程。它的建成,灌溉了下游碧湖平原上的3.5万亩良田。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当年建造此堰的两位功臣,具体的名字,生卒年月已无从可考,人们只能称他们为詹司马和王司马。即便如此,后人仍因为他们做成了这件功德无量,造福千秋万代的举世功业,去缅怀纪念他们。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远方群山连绵,近处碧波荡漾,虽时值冬日,却仍一派秀水青山好景象。徜徉在这山水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满目的大好风光。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我的向往??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略感温暖,在周末这样闲暇的日子里,正好可以暂且放松一下自己,去寻找一段慵懒恬静的时光。平日的生活,因为工作、金钱、时间等等,只能苟且,但我仍想在苟且之中,努力去寻找诗和远方,诗或许找不到,远方找找也好! 古街 画乡 饭后,离开了堰头村,本可乘游船直接前往江对岸的大港头村——画乡,但因是自驾车,所以还是驾车绕道二十分钟左右过去。大港头村是大港头镇驻地所在,临江的一个古集镇,只因来此地写生、摄影的人聚集多了才被慢慢地称作了画乡,现如今,她的真名反而渐渐地被人淡忘了。 渡船码头边上的一株有着13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整个树冠遮天蔽日,号称浙江第一树。远处江面上的游船就是往返于古堰与画乡之间的。靠左边江面上常年停泊着的几条乌篷船,把江面点缀得更有诗情画意。其实更多的是提供给摄影和写生的人们应景的道具。画乡美如画,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在这里到处都是风景,而且是那么的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大港头村不算大,与大部分的集镇一样,也就一条古街。因为旅游开发,商业气息日渐浓烈,这里主要汇聚了油画店、客栈、饭馆、茶楼以及一些土特产商铺等。古街不宽也不长,因为临近年边,游人不多,店铺除本地人做老板的,也关门了不少,估计也都回家过年去了,整条街游人寥寥,一切都显得很谐和安静。 在古街逛了一个来回,大家伙也略显疲惫,就在街口江边的凉亭小憩。时近傍晚,夕阳西照,江面上波光鳞鳞,帆影点点,轻舟荡漾,古街上人稀路空,偶有路人走过,在地面上留下了长长的影子。 静待夕阳落山,夜幕将降,我们都该回家了,归去归去!
临海市局 张龙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