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的台州,区位偏僻、资源匮乏、人民贫穷,是浙江的贫困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台州凭借“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人文精神和灵活的民营机制,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迅速崛起壮大,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台州现象”,成功跻身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行列。
巨变一:经济实力从弱到强,迈入发达城市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民带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热情,冲破了外在的种种约束和政策限制,走上了民间体制创新之路,台州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辉煌成就。1994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从此更是掀开了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经济总量提升彰显昔日发展巨变。2017年,台州市GDP总量达4388.22亿元,经济总量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24.7倍,年均增长13.2%。经济总量居全省第5位,跃居沿海发达城市行列。2017年人均GDP达72912元,突破一万美元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0799美元),是1978年的93.2倍,年均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74元,是1990年的32.2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69元,是1997年的6.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9%。财税收入实现跨越增长,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656.97亿元,是1978年的552倍,年均增长17.6%。
产业结构优化彰显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之前,台州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层次很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在国民经济中占居半壁江山;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类型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1978年,台州三次产业结构为46.8∶29.9∶23.3(见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台州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一、二、三格局向二、一、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过程。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6.1∶44.2∶49.7(见图)。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台州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推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从业人员结构从1986年的66.6∶21.4∶12.0演变为2017年的17.1∶44.8∶38.1。

综合实力提升彰显台州区域竞争力。改革开放之后,台州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尤其是撤地建市以后,从第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到之后分别推进“四大”“三张名片”“三个台州”“四大战略”“一都三城”“和合台州”等战略,台州经济社会取得了瞩目的发展,在全国的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影响面不断扩大,美誉度大大提高,先后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从各方面彰显了台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巨变二:发展质量从低到高,打响台州智造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发展质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台州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181.59亿元,是1978年的186倍,年均增长14.3%,年均增幅比GDP高1.1个百分点。商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商品交易日渐兴旺,流通规模逐步扩大,消费市场格局不断完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5.73亿元,是1978年的45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1.7%。商品交易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昔日简易的交易市场正逐渐被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综合体、商场、超市、专卖店、连锁店和电子商务所代替。城市综合体为台州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台州万达广场、银泰城、中盛城市广场等一大批商业综合体,已融入了台州人的日常生活,并日渐改变台州人民的消费模式。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96家,成交额1392亿元,是1990年的48.5倍;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37家。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共实现网络销售额940.50亿元,相当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1%;市内居民实现网上消费537.30亿元;全市网络消费顺差408.20亿元。全市已创设淘宝村143个,建立电商产业园32个,拥有活跃网络零售网店6.34万家,其中活跃天猫网店2305家。2017年,全市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80.66亿元,是1992年的20.1倍,年均增长12.8%。旅客运输量由1978年的192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9795 万人,货物运输量由1978年的382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27899万吨。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会展、信息、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2017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289.92亿元,是1992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2.6%;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24.25亿元,是1992年的46.8倍,年均增长16.6%。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0.2倍和29.4倍。
智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684.41亿元,是1978年的491.2倍,年均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7.62亿元。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8.4%。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2.9:67.1;其中反映产业发展和转型高地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8.4%、45.5%和12.5%,表明了智造工业正成为不断拉动台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经过几十年的产业集聚与发展,台州已经初步形成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等主导产业,涌现了吉利、钱江、飞跃、星星、苏泊尔、爱仕达、欧路莎、海正等一批知名品牌。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台州逐渐成为全国汽摩配、阀门水暖、缝纫机、塑料模具、工艺品等6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56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纫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品之都等称号。台州正精准发力,重点培育支撑台州长远发展的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医药健康、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对外开放纵深推进,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32.98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203.62亿美元,为1990年的1996倍,年均增长32.5%,出口商品销往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产业迅速崛起,2017年,跨境电商网络零售出口额达8.2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五位。截至2017年末,全市拥有57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中国名牌产品;全市企业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11项,主导制(修)订行业标准10项,主导制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7项;拥有上市公司52家,其中A股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
效益多元成为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生产逐步向多种经营和效益型转变,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75.7:1.6:13.3:9.5,调整为2017年的39.8:1.7:5.7:51.7(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1.0%)。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向高效经济作物延伸。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79.6:20.4调整为2017年的45.9:54.1;形成了柑橘、杨梅、枇杷、西兰花、茭白、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渔业的主导地位逐步形成,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三门青蟹、大陈黄鱼等高效名特优水产品品牌。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63.32万吨,是1990年的5.82倍,年均增长10.9%。
巨变三:基础建设从缺到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逐步增加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使长期困扰台州经济发展的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8.26亿元,是1978年的2200倍,年均增长22.8%(采用累计法计算)。
交通末端迈向互联互通。改革开放以前,台州境内公路弯弯窄窄、坎坷不平,县域之间交通极不方便;与外界进出的公路更是山高路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交通条件大大改善,陆海空并举的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以高等级公路为骨干的公路网络逐步完善,全市通车里程由1978年底的1614公里增加到2017年底的12780公里。铁路建设发展迅猛,2009年9月,甬台温高铁开通,实现了台州铁路零的突破。金台铁路、杭绍台高铁均已开工,预计分别将在2019年和“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四纵三横三支铁路网正加快形成。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水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民航事业从无到有,截至2017年底,台州民航站开通民用航空航线14条,通航城市17个;2017年全市民航旅客吞吐量达82.2万人。
邮电通信实现全覆盖。邮电通信业经过不断整合和规范管理,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结束了邮政电信独家经营的格局,行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17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收入74.67亿元。移动电话与国际互联网宽带业务全面普及。201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为826.46万户,其中4G用户566.81万户;全市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26.2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688.85万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687.88万户。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之后,台州城市建设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撤地建市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传承接力,持续推进台州城市发展。四十年来,台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广场、市体育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图书馆、和合公园、市博物馆、市科技馆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完善了台州的城市功能,并成为广大市民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台州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3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2017年的141平方公里。在扎实推进市区融合发展的同时,台州协同“三区两市”共同发展,全市域统筹发展,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培育中心镇,合理规划中心村,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布局更趋合理。201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2.2%,台州日渐展现出其“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独特魅力。
巨变四:百姓生活从穷到富,人民安享幸福快乐
改革开放40年,始终勇立改革潮头的台州人民也享受到了改革成果,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昔日贫穷的台州人民已从贫穷走向温饱到达小康,再跨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征程中。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端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514元,是1990年的22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29元,是2003年的4.3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3%。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居民生活正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等发展性享受型转变。居民消费档次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汽车、计算机等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可想象的高端消费品已走入千家万户,2017年末,全体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计算机、移动手机数分别达到49辆、89台和240台。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18.9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3年的48.0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58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普通农民享受“医保”和“退休金”。社会保障覆盖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营集体单位、机关事业单位扩大到目前的全社会,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422.11万人和601.4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市户籍法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6.2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并随着经济发展和价格上涨逐年有所增加。
城乡居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人民期盼从小康转向幸福美好。改革开放初期,台州人民为了摆脱贫困,走南闯北,擦皮鞋、补衣裤、收废品,靠着自己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赚到了回乡创业的“第一桶金”。这些刚刚从田地里走出来的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他们在全国首创了股份合作制,引发了工业化的第一波浪潮,从而在台州大地上激发了巨大发展动能。人民生活开始从贫穷走向温饱,再从温饱走向小康。根据《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早在2009年,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数(即总实现程度)达到90.8%,超过90%即为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此后,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逐年上升,到2012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达到为94.3%。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17年修订的《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方案》测算,2016年,台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为88.2%,正在向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根据台州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当前台州民众美好生活需求调查显示,看病就医、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养老建设已成为人民群众当前关注的五大热点问题,这更好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已将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转向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第40个年头。在观察和分析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时,我们发现,台州创造奇迹的主旨就是解放思想,就是对创新、对新生事物的尊重,对各种创新采取宽容的态度,激发了民间蕴涵着巨大的、无限的创新动能,才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我们相信,在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台州将会继续秉持改革开放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再创台州民营经济新辉煌,再显和合台州新魅力。
注释:
1.GDP及相关指标已扣除价格因素;
2.因历史年份统计数据缺失或统计口径不同,没有1978年可比数据的,文中采用与1978年最近的可比年份数据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