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台州农业生产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经济增长动能实现平稳转换。经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9%(详见表1)。
表1 2018年上半年台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情况 |
| 增加值 |
数值(亿元) | 可比增速(%) |
合计 | 100.17 | 1.9 |
农业 | 46.93 | 2.7 |
林业 | 2.04 | 1.3 |
畜牧业 | 6.59 | -2.8 |
渔业 | 43.11 | 1.9 |
服务业 | 1.50 | 6.1 |
一、上半年台州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粮经双增,种植业效益向“好”
上半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36.52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全市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夏粮有望获得较好收成,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得到积极落实。
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1.49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2.1%。蔬菜种植品种从以往的以叶菜类为主,逐渐向茭白、茄类等更高效益品种倾斜。种植设施中玻璃大棚、智能大棚比例上升,天台的本心农业现已成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
上半年,全市中草药材种植面积4.62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7.9%。由于种植效益较好,加上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中草药材种植维持“火热”局面,天台、仙居两个中药材主产地面积稳定增长,三门、临海、黄岩等新兴地区迅猛发展。同时,全市中药材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元胡、覆盆子、铁皮石斛成为我市三大主要中草药材种植品种。
上半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4.33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2.4%,出售盆栽类园艺325.23万盆,比去年同期增长89.4%。随着城市生态改善和环境美化要求的提升,一些公园、公共绿化带及新建市政、房产项目等对花卉苗木和盆栽园艺的需求量很大。
上半年,全市果用瓜种植面积15.80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1.5%。为提早上市以求得更好价格,今年果用瓜种植时间较往年普遍提早。同时,种植结构中“香(甜)瓜增、西瓜降”的趋势继续维持。
3.特色水果生产形势良好,枇杷产量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我市天气条件总体良好,晴多雨少,光照充足,有利于水果生产。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全市枇杷总产量较去年同期大增65.4%,创历史新高。全市杨梅总产量预计为25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4%,但今年采摘期天气好,商品梅产量较去年同期所有增长。同时,今年杨梅成熟期提早一周,大量集中在6月15日-20日之间上市,加上东魁杨梅比例增多、蚊帐杨梅技术的应用,杨梅价格比去年提高20%以上,精品果收购价30-50元/公斤左右。
(二)破立并举,畜牧业趋势向“稳”
随着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的深入推进,前期养殖场集中关停影响逐渐减弱,当前,全市家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批万头养猪场正在加快培育,畜牧业生产总体呈现触底回稳的态势。
1.生猪生产暂处弱势行情,积极因素正加快累积
二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45.84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9.9%;期内出栏41.48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4.2%。一方面,由于环保门槛不断提高,养殖收益持续降低,中小散户陆续退出养殖市场。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至6月底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比年初减少了33家,较年初下降5%。另一方面,一批万头养猪场正在加快培育。温岭岭农5万头规模养猪场在二季度正式投产,生产规模将逐步扩大。同时,临海稻香湾、腾强农业等多个万头养猪场也将在年内陆续上马,生猪产能有望得到有力补充。价格方面,生猪价格呈现U型发展态势,从年初16元/公斤一路下跌至5月初10.2元/公斤的最低点,再到5月中旬开始猪价止跌回升,至今保持连续7周上涨。目前,待宰活猪价格在11.9元/公斤左右,猪粮比为5.70:1,头均亏损在13元左右,预计在夏季持续高温因素影响下,猪价将继续震荡向上。
2.家禽行业转型成效显著,规模化特征日渐凸显
二季度末全市家禽存栏594.63万只,同比下降3.2%;期内出栏888.19万只,同比增长7.5%。由于布局谋划早、转型力度大,全市家禽养殖行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而新型经营模式的引入,更助推了家禽养殖的规模发展。目前,我市最大的两家家禽养殖企业—天台和盈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临海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合计存、出栏占全市总量近一半。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均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药品和技术指导,并对养殖户的肉鸡进行保价回收,两家企业的养殖点覆盖天台、临海约10个乡镇(街道)和40个行政村。
3.牛羊兔生产依然低迷
上半年,上半年,全市食草动物生产低位运行,各品种存、出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品种来看,全市牛存栏21707头,比去年同期下降6.2%;期内出栏5357头,比去年同期下降0.4%。全市羊存栏6.06万只,比去年同期下降5.5%;期内出栏3.79万只,同比下降2.3%;全市兔存栏47.73万只,比去年同期下降10.0%;期内出栏15.69万只,比去年同期下降10.5%。
(三)控量提效,渔获物质量向“优”
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7.1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水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渔获物中虾蟹品种明显增加,渔业生产总体呈现“控量、提质、增收”的特征。
1.海洋捕捞总体稳定,渔获质量有所好转
上半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22.76万吨,同比增长2.8%,增幅较一季度下降了5.7个百分点。生产方面,随着“一打三整治”、“三战”持续开展,东海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大网头时有出现,价格较高的甲壳类品种产量增长较快。如虾类产量5.8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4%;蟹类产量1.2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1%。价格方面,春节至今,水产品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总体较去年同期有5%以上的涨幅,上升幅度因规格品种不同存在差异。
2.水产养殖面积缩减,设施化程度持续提升
上半年,水产品产量19.90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0.3%;淡水养殖产量3.16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9%。一方面,在中央环保督察以及“五水共治”的影响下,上半年全市淡、海水养殖面积分别下降25.3%和14.3%。但由于水产养殖清理整治中,养殖物提前收获,造成产量惯性增长,当前面积与产量降幅存在的差距,将在后期趋向一致。另一方面,我市水产养殖设施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如临海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室内大棚等室内工厂化养殖,推广“跑道养鱼”技术;三门遴选补助对象626户、1733公顷,推广青蟹配合饲料;温岭的乌根镇、温峤镇开展“牡蛎二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二、全年农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种植业不利因素叠加,稳生产压力依然较大
一是天气不确定性较大。今年入夏早,平均气温高于往年,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不利于夏秋农作物生长。同时,今年是台风活跃年份,若频繁遭受台风“骚扰”,将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二是大宗水果存在减产压力。去年是我市大宗水果杨梅、柑橘的产量大年,根据农业生产“一年大,一年小”的规律,上半年杨梅已出现减产情况,若下半年柑橘出现大幅减产,将对我市农业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三是粮食生产形势严峻。在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的背景下,粮食种植的土地成本、用工成本、物资成本却不断攀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下阶段粮食生产不容乐观。
(二)捕捞减量任务较重,水产品增长难以为继
根据国家、省海洋渔业部门相关要求,我市从去年开始全面实施海洋捕捞减船减量和禁渔期延长政策,并对全年海水产品进行限量捕捞。据渔业部门反映,2018年我市海洋捕捞减量目标约为8%,上半年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意味减量任务被压缩到剩下的2个季度,后期形势更为严峻。此外,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深入开展,大量位于滩涂、池塘的违法水产养殖场所面临取缔,上半年水产养殖面积的剧降,在后期将会逐渐传导到产量上。
(三)信息渠道有待畅通,价格剧烈波动不利生产
多数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缺少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价格预测、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预测,以及产品销售政策等信息,依据的还是传统习惯、往年市场效益,或者是“随大流”,盲目跟风,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如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大宗蔬菜出现滞销现象,都与市场信息渠道不畅有关。
三、对下阶段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以“稳生产”为目标,全力保障种植业增产增收
一是抓生产。在重点抓好蔬菜、柑橘、晚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以提高亩均效益为目标,鼓励发展蓝莓、猕猴桃、中药材等新兴高效品种,加快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二是防灾害。在农业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客观现实下,务必要把防灾治害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任务来抓,强化农业生产气象预报预警机制,加大对农民在防灾治害方面的技术支持。三是稳粮食。大力推广“粮+经”轮作的种植模式,积极发展稻田养鱼、养鳖,通过优化种植品种、树立粮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粮农种粮效益。
(二)以“转思路”为重点,深入推进渔业生产转型发展
在政策环境难以逆转的情况下,同时也在海洋生态和资源保护的大背景下,应转变观念,积极应对,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养殖、远洋渔业等新型生产方式,尽快实现渔业发展的动能转换,完成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发展。绿色养殖方面,重点培育椒江大陈岛、玉环中鹿岛、临海田岙等地浅海铜围网、深水网箱养殖优势产业带,做强工厂化养殖。远洋渔业方面,进一步推进印度洋、安哥拉探捕,积极开发远洋新渔场、新鱼种。抓紧建成椒江远洋渔业海关监管码头,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提升远洋渔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以“优服务”为载体,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管理体系
积极建设农业生产的信息体系,着力解决农户市场信息把握问题、农业技术支持问题和开拓销售渠道问题,降低农业风险。要加强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反映价格的异常变动。采取措施预防价格异常的波动,保证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防止人为操纵市场,炒作价格。同时,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保证农业生产成本的稳定。另外,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主要农产品的直补力度,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