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撤地建市三十周年民营经济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为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机制灵活的“先发优势”。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台州人民通过“两水一加”、“两建一出”完成原始积累,并在撤地设市后步入民营经济发展快车道,近30年经历了崛起、壮大、转型、再创辉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台州现象”,充分体现了“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精神。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壮大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结合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或事件),我们将近30年台州民营经济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崛起阶段(1995-2002年)、壮大阶段(2003-2008年)、转型阶段(2009-2018年)、再创辉煌阶段(2019年-)。
1978-1994年,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改革开放”的东风点燃了全民创业的热情,通过“两水一加”(水产、水果和加工业)、“两建一出”(建材、建筑和劳务输出)、股份合作(1982年在温岭诞生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兴办市场(以路桥为中心的专业市场蓬勃发展)、创办银行(国内创建民营商业银行的先河),快速完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并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为民营经济步入快车道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崛起阶段(1995-2002年)
撤地设市(1994)拓展了台州经济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台州紧紧抓住加入WTO的机会,顺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民营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
(一)发展背景
1.深化改革开放
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1998)。第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乡镇企业法》(1998)。
2.加入世贸组织
经多轮多边谈判,中国正式加入WTO(200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台州撤地设市
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1994),地委由临海搬迁到椒江,椒江、黄岩、路桥共同组成“台州市区”。至此,“区市县”三级的“组合式城市”打开了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格局和空间。
(二)创新探索
1.扶优扶强,壮大民营经济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实现台州第二次腾飞战略。
台州率先打破所有制界限,实施“131”工程(1995)、“211”工程(2000),发展“小巨人”企业,培育规模领头羊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高科技、创名牌、外向型、集约化、优结构、快发展”,夯实台州经济的“工业平台”(1998)。吉利集团豪情轿车下线,开启汽车产业发展之旅(1998)。
2.产权改革,激活企业活力
率先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全市663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2.6%(1999)。国企改革方式多样灵活,探索了存量出售、增量入股、还本租赁、拍卖转制、购并重组等模式;重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企和个人产权,实现产权的多元化;有效转换了职工身份,进一步激活了民营股权的活力。钱江摩托(1999)、海正药业(2000)相继改制上市。
全面实施城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998),重点启动戴“红帽子”集体企业的“摘帽”改革,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明晰产权,健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腾达建设(2002)改制上市,民营企业叩开我国资本市场大门。
3.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台州民营经济位于国内产业链的末端,有许多企业承接了国有企业的配套业务。初期受困于“三角债”(1990),许多民营企业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2001)的契机,具有一定制造经验的台州民营企业较为顺利地承接了台湾、香港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相继发展了工艺礼品、节日灯、鞋帽、家具、水泵、阀门等产业。外贸的开放为台州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理念创新,服务小微企业
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层通过持续引导、规范运作,逐步形成农合行体系(2002)。重组台州市域城市信用社,组建台州商业银行(2002),台州市以“参股不控股”模式有力支持了民营银行的发展,地方法人银行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工商银行台州分行结合台州民营经济的特点,率先摆脱“成分论”和“规模论”束缚,探索“小企业贷款”(2000),创新小企业评级、授信机制。工商银行温岭支行探索“三包一挂(包贷、包收、包管理,与效益挂钩)”的个人经营性贷款(2000)。
(三)发展成效
1.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民营经济快速崛起,有力推动了台州经济发展的步伐,GDP增速明显快于全省。1995-2002年,台州GDP年均增长13.3%,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仅1997年受11号台风和亚洲金融危机双重影响,台州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年份均高于全省平均。
2.台州制造初具实力
台州制造经历了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起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提升、OBM(原始品牌生产商)转型,最终实现OPM(最优生产技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苏泊尔起步于沈阳红双喜的代工业务,逐步成长为国内炊具行业的领导者。
3.外贸出口迅猛增长
台州市外贸出口增长迅猛,除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1997-1998年,其他年份增速均显著超过全省平均。特别是2000-2002年,增速分别超过全省平均26.2个百分点、17.5个百分点和24.9个百分点。台州民营企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契机,赢得了发展先机,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已占销售产值的32.8%(2022)。
三、壮大阶段(2003-2008年)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台州民营经济凭借灵活的机制优势,彰显活力。
(一)发展背景
1.市场经济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进一步明确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2.过剩经济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商品供给能力充沛甚至部分商品供给过剩,“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
3.再创辉煌
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台州现象”,提出再创台州民营经济“新辉煌”的发展目标(2002)。
(二)创新探索
1.工业立市,打造先进制造基地
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打响“台州制造”。继续实施“513工程”(2006),聚焦发展汽摩及零部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行业。
2.转型发展,民营经济提质升级
从医化行业入手,逐步淘汰“低小散”,走集聚规模化发展之路(2003)。华海药业(2003)、伟星股份(2004)等民营企业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打开直接融资渠道,掀起民营企业上市高潮。到2008年底,共有13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了“台州板块”。华海药业通过美国FDA认证(2007),成为国内首家药品制剂的企业。
3.金融创新,拓展民企融资渠道
通过整顿,保留了银座、泰隆、温岭3家城商行,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家城商行的地级市。台州银行引进德国IPC小本贷款业务(2005),开启“小微金融”实践探索之旅。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开业(2006),成为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经过城商行、农合行的实践与探索,“小微金融”服务对象、业务流程、信贷管理、风险控制逐步成型。
4.开放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
市委市政府提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成为“长三角”经济圈第16个城市(2003),台州市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十一五”长三角发展规划(2005)。
台州市三届五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三个台州”建设(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市外台州)的战略构想(2008),举办台州商人大会,弘扬台州精神(2005、2008),在阿联酋成立首个海外台州商会(2008)。
5.集约经营,做强做大乡村经济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做强乡村经济(2003)。商标“三门青蟹”被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2007),成为全国首个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海水养殖产品。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报告首次出炉,台州市20个强镇入围全国千强镇(2005)。
(三)发展成效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003-2008年,台州GDP年均增长13.6%,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
2.产业高度集聚发展
沿线(省道、国道)、沿海、沿江集聚,形成带状分布九大产业集群。依次包括:分布在路桥、温岭、玉环的汽摩配产业,分布在椒江、黄岩、临海的医药化工产业,分布在黄岩、路桥的模具塑料产业,分布在椒江、路桥、温岭、玉环的家用电器产业,分布在椒江、路桥、玉环的服装机械产业,分布温岭、玉环的水泵阀门产业,分布在黄岩、临海、天台、仙居的工艺礼品产业,分布在黄岩、天台的食品加工产业,分布在温岭、玉环、椒江、临海的鞋帽服装产业。
3.民营经济再创辉煌
中国民营经济活力调研成果发布暨中国民营经济活力城市峰会在北京举行,台州市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影响力城市”“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城市”荣誉称号(2008)。在路桥举办首届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2003)。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2008)。
四、转型阶段(2009-2018年)
(一)发展背景
1.金融危机
2008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由资本市场波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
2.经济新常态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在部分竞争性领域,出现“国进民退”,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2014-2018年,台州GDP年均增长7.4%,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
3.乌卡时代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科技革命、互联网技术加速应用,深度推进“共享经济”,对传统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带来国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对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台州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
4.要素制约
“十二五”时期以来,要素制约不断加剧,土地、资金、用电、用工等要素制约问题尤为突出。“民工荒”带来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成本居高不下。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以及累积的红利逐步耗散。
(二)创新探索
1.深化改革,力促提质升级
通过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2009),落实国务院民营经济“新36条”,加快台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0)。将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列入新时代台州三大历史任务(2016),通过“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实施科技新长征(2017),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深入开展“三改一拆”与“五水共治”(2013),全面开启重污染、高能耗产业整治工作,淘汰落后产能。
2.外引内培,打造台州智造
以“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为目标,深入实施“2211”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20家百亿元产值以上的“航母企业”、20家50亿至100亿产值的“旗舰企业”、100家上市企业和100家“瞪羚企业”(2017)。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2014)。
精准发力,对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医药医化、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产业重点加以培育扶持,制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推动主导产业发展(2018)。
积极实施浙商回归工程(2016),以“荣归故里再出发、合心合力兴台州”为主题,召开首次世界台州商人大会,共话家乡发展大计(2017)。
3.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基于“三证合一”新版营业执照试点,台州市率先推进企业“五证合一”登记制度(2015)、首发“十一证合一”执照(2017),台州商事制度、“最多跑一次”改革领跑全省。
沿海大通道全线贯通、头门港顺利开港、椒江二桥全线通车(2014)、乐清湾大桥建成通车(2018),极大改善了台州沿海区块的交通基础设施。
4.小微金改,畅通融资渠道
从微观层面来看,构建了城商行、农商行为主体,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两翼,村镇银行、民资管理、小额贷款为补充的立体式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从宏观层面来看,台州围绕省级(2012)、国家级(2015)“小微金改”试验区建设,首创构建了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014)、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2014),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并有效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担保累”等问题。设立小微金融研究院(2015),构建了借智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
(三)发展成效
1.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机器换人,大幅度提升装备水平,有效降低用工成本与风险。双环传动长期坚持“好一点、好很多”的发展理念,成为齿轮行业的隐形冠军。杰克股份长期实施红利分享计划,大力推进职业化,成功引进西安标准高管团队,成为缝制设备的行业领袖。引进千亿项目打造新动能,开启台州发展新引擎,天鹰无人机首架下线(2017),“彩虹”特种大型无人机首架下线(2018)。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台州市列入国家级小微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5)。构建了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主体,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两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为补充的立体式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754.0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台州市进入工业化后期(2015)。
3.资本市场彰显活力
到2019年底,台州上市企业54家(境内上市51家,境外3家),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四,中小板上市企业居全国第二,逐步形成了资本市场的“台州板块”,制造业企业占90%以上。借助资本市场,海外并购快速增长。浙江省十大并购,台州占有四席(2017)。吉利集团先后并购澳洲DSI(2009)、沃尔沃(2012)、莲花汽车(2017)、戴姆勒(2018),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的龙头。
五、再创辉煌阶段(2019年-)
(一)发展背景
1.贸易摩擦升级
“封杀”中兴(2018),拉开了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序幕。全力打压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2019)、限制对华敏感技术及产品出口转让(2020)、对华实施金融制裁(2019)、遏制中国企业在美发展(2020),严重影响了中美正常经贸往来,中国的芯片制造、软件制造、半导体、生物技术、汽车发动机、高分子材料等行业面临着“卡脖子”的不利局面。以亚欧为代表的台州整车制造业企业正在经历爬坡过坎的艰难时期。
2.全球疫情暴发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加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端出口受阻,生产周期拉长,运营成本上升;消费端收入下降,需求减弱;政府端公共开支激增,美国、英国以“疫情追责”为由对华进行“索赔”和经济制裁。
3.地缘政治冲突
以俄乌冲突(2022)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滞胀”风险加大、全球供应链断裂加剧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也使得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一带一路”倡议面临严峻挑战。
(二)创新探索
1.政策领跑,提振发展信心
通过建立民营经济学院(2017)、举办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台州)论坛(2023)、出台民营经济30条(2023)和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5条(2023)、迭代升级人才新政3.0版(2023)、开展科技型企业家选树计划(2024)等一批政策举措,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开放发展。
2.制度改革,强化集成创新
将改革作为台州“两有互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看家法宝”,小微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受办分离、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小微金融方面,以小微金改为牵引,迭代升级全国领先的微贷技术模式(2020),10项关键性、首创性改革成果领跑全国。
3.青蓝接力,强化“三支队伍”
探索实施新生代企业家“311”导师计划(2022),通过加强“传帮带”,推动企业家“青蓝接力”。新生代企业家陆续站上创新创业的前沿舞台,形成了民营经济后浪奔涌的良好态势。
(三)发展成效
1.扛起“民营经济看台州”大旗
截至2023年底,已拥有民营经济主体90.58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9.07%,其中民营企业26.68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6.97%。贡献了78.3%的GDP(2022),8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就业。
2.擦亮“制造之都”的金字招牌
朝着“打造万亿级规上工业体量、建设世界级制造之都”的目标不断迈进,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的第34位,工业总产值体量突破万亿大关。全市已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0个,拥有307个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产品。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6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3家,上市公司73家,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23)。
3.拓展向海图强的广袤空间
以一流临港产业带建设为核心,打造链接全球的“双循环”战略节点。沿着海岸线由北到南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和精密制造等五个产值超千亿元、港产城湾一体的产业城。“海陆空”通道提速突破,全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建成通车(2022),台州港码头开发、口岸能级、集疏运体系建设全面升级,实现RCEP国家进出口直航(2022),义新欧“台州号”组货班列常态化运行(2022)。
“而立之年”的台州,聚焦打造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专精特新示范城市,不断厚植尊商厚商爱商亲商的氛围,发挥民营企业家创新“领头羊”、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以民营企业的创新突围,聚焦产业集群,找准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做强产业链,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体系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创台州民营经济新辉煌。